用初心和使命引领行业 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发布日期:2019-08-07 09:28:00
 

用初心和使命引领行业

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在石化联合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课上的讲话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 李寿生
2019年8月5日

 
同志们:
    按照国资委党委的统一安排,今天由我为大家讲一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课。借这个机会,主要想和大家探讨三方面问题:第一,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发展历史以及作风传统是什么,什么是我们行业必须要坚守的初心;第二,继承和发扬石油和化工行业的优良传统,新时代联合会系统应该有什么样的“初心”和“使命”;第三,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一、报国为党是行业艰难起步的赤子初心

    我们行业是拥有光荣历史和革命传统的行业。无论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我们石油和化工行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行业发展的历史,特别是一些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从这些事件和人物身上可以深刻的反映出我们行业的初心和使命。


(一)在民主革命时期,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为民族振兴、为祖国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鸦片战争以后,我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大地主大官僚大资本家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对民族工业进行压迫和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很难发展起来,更不用说发展壮大,我们民族石油和化学工业就是如此。但是,也正是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激发了我们石油和化学工业前辈们与敌人斗争、与大自然斗争、与恶劣环境斗争,不怕死、不服输、不向命运低头的英雄气概和报国为党的崇高理想信念。


“埋头苦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代石油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清朝末年,我国是列强的“洋油”倾销市场,位列鸦片、棉纱之后的第三位。1878年,台湾苗栗打出了我国第一口油井,可惜不到一年就枯竭了。1905年,清政府成立“延长石油官场”,1907年在陕北延长打下了中国大陆的第一口油井——延1井。“延1井”经历了清朝统治、军阀混战、国民党专政等几个历史时期,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1934年枯竭,累计采油2550吨。


    1935年4月,延长解放,“延长石油官场”更名“延长石油厂”,归属陕甘宁边区政府。1938年2月,陈振夏从上海辗转到延安,和胡华钦、王凯等干部受中央组织部派遣,到延长石油厂工作。陈振夏是上海崇明人,青年时代当过工人、司机、船员,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奔赴延安。


    中央要求他们到延长石油厂后,首先对生产现状进行调查,并迅速恢复生产。陈振夏不是科班出身,不懂的就向老工人请教,由于以前学过钳工,很快就能投入工作,几年就由外行变成内行,带领工人们把旧设备改装、修理,打出新油井。他还撰写了书面报告,提出打新井的建议计划:一是采用科学的炼油技术,调整炼油设备;二是修复旧油井,开钻新油井;三是修复旧有机械;四是修建姚店至延长公路。


    1940年春,钻成延19井,初日产量达到1.6吨。1941年12月,陈振夏出任厂长。1943年,七1井、七3井先后喷油,当年原油产量达到1279吨。陈振夏改造土法炼油,带领工人为革命事业、为前线、为边区群众提供汽油、柴油、煤油、蜡制品及各种枪械、印刷油达3784吨。毛泽东在陕北生活的十三年中,著名的《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92篇光辉著作基本都是在延长石油的煤油灯下完成。延长石油厂为抗战时期中共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发展壮大,夺取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陈振夏从1937年到延安后再没回过家,因怕连累家人也没有联系过。1950年,陈振夏女儿看到父亲在《解放日报》发的寻人启示,几经辗转才取得了联系,这时陈振夏已经转到石家庄动力厂工作了。1953年,陈振夏女儿到石家庄找父亲,在厂门口看到一个身穿旧军装、腿上打两块大补丁、头戴军帽的人手提两个饭盒,两人相视而过。她到传达室说明来找父亲陈振夏,门卫诧异地说刚和她迎面走过去的就是啊!她只好给门卫解释说父亲走时自己还小,十六年没见过面了。门卫感叹说:“原来如此,这个陈厂长,一天就知道革命啊、工作啊,家都不要,还真少见。难怪孩子这么大了见面都不认识。”1965年,陈振夏摔伤,这时他妻子才来到身边,分居了30多年的夫妻俩终于过上团圆日子。此外,陈振夏不计名利、不求特殊照顾、艰苦朴素、大公无私的事迹还很多。


    1944年5月和1945年1月,陈振夏两次被评为边区“特等工业模范工作者”,毛泽东同志在陕甘宁边区职工代表大会上表彰了油厂的特殊贡献,并给陈振夏亲笔题词“埋头苦干”,这是毛泽东给中国石油工业工人最早的一次题词。以陈振夏为代表的战争年代的石油人,对革命忠诚,对工作一丝不苟,为祖国解放埋头苦干,成为石油人的传家宝,成为薪火相传的石油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永不消失。


“实业救国”——中国化学工业奠基者树立的不朽丰碑。


    纯碱是我国化学工业的摇篮,纯碱的发展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化工专家和人才,中国的纯碱工业是由实业家、重化学工业奠基人范旭东先生创建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海上运输受阻,进口中国的洋碱锐减,洋行、买办囤积居奇,市场碱价高于正常价格七八倍,而且还买不到,致使上海、天津等商埠用碱作原料的工厂纷纷停工。面对帝国列强弱肉强食的宰割,面对民生凋敝、经济命脉被洋人把控的残酷局面,中国民族化学工业的先驱范旭东先生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喊。


    1912年,范旭东在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毕业后回到祖国,在当时的财政部任职。1913年范旭东先生到欧洲考察盐政时,看到国外盐业在自由贸易的前提下蓬勃发展和技术先进的制碱厂,就萌生了回国创办中国人自己制碱厂的宏愿。制碱必须要有原料盐,1914年范旭东在天津塘沽创建了久大精盐股份有限公司。在成功创建久大精盐厂的基础上,范旭东又积极开始了筹建制碱厂的活动。1918年11月,范旭东、景韬白等人在天津塘沽正式创办永利制碱公司,为亚洲第一座纯碱厂,从此走上艰难的制碱道路。


    在碱厂建设施工的过程中,范旭东深深地感到,苏尔维制碱理论上看似简单,实则步步艰辛困难,当时外国公司对外绝对保密,一点儿也不公开,技术问题成了道道难以逾越的关口。为了解决一道道技术难题,也为了解决长远发展的技术储备,1922年8月,范旭东决定在永利碱厂实验室的基础上,成立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聘请美国哈佛大学毕业的化学博士孙学悟为社长,这是我国化学工业发展史上第一个厂办科研机构。范旭东认为,要发展中国的化学工业,“无论如何,科学基础必得从切实研究,不计成败,不拘缓急,一步步前进才能建立。”“黄海社”成立后,紧紧盯住久大、永利公司技术发展的需求,研究出了一大批有影响、有质量的研究成果,培育了一大批像方心芳、魏文德、王培德、赵博泉这样的年轻人才,后来都成为新中国化学工业管理部门和企业的负责人。周恩来总理称赞说:“永利是个技术篓子。”


    在攻克制碱技术难题上,著名科学家、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侯德榜博士发挥了重要作用。1921年,侯德榜在美国获取博士学位后,接受范旭东的邀请,回国出任永利技师长。1924年3月,永利碱厂开始生产纯碱,由于生产运行不稳定,重碱不能及时干燥而不能连续生产,生产出的纯碱呈现红黄色或淡红色。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侯德榜在生产现场逐一工段、逐一设备进行分析研究,最终发现是碳化塔等设备腐蚀生锈的问题。经过一系列的设备改造和设备更换,1925年春天,色碱的原因被彻底找到并初步解决。但由于干燥锅自身的问题,生产一直无法正常进行。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侯德榜多次与范旭东协商后,决定到美国购买干燥锅,并进一步考察美国的制碱技术。侯德榜在美国采购了当时最先进、美国各制碱厂已广泛使用的圆筒回转型外热式干燥锅。这一重要设备的改进,在永利发展史上起到了关键的转折作用,从此生产进入了平稳有序的阶段。1926年6月,永利碱厂生产出洁白合格的“红三角”牌纯碱,打破了洋碱在中国的垄断地位。


    1926年8月,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首次参展的“红三角”牌纯碱,一举夺魁,荣获博览会金质奖章,这是中国参加万国博览会的工业产品第一次获此殊荣。据史料记载,从清末到民国时期,以民商、公司及政府名义共参加了16届世博会。在16届博览会上,中国曾经获得过两次金奖:第一次是1851年“荣记湖丝”获博览会金奖,第二次是1915年“贵州茅台酒”获博览会金奖。这两个金奖都是手工艺品、农副产品。永利的“红三角”获得金奖,填补了中国工业产品获得国际金奖的空白,博览会评委给予了高度评价,称“红三角”纯碱是中“国近代工业进步的象征 ”。


    永利碱厂生产出优质纯碱后,侯德榜开始整理10年来永利公司在制碱过程中,特别是在工艺技术、化学反应、设备制造、生产控制、操作参数等方面的经验,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归纳和总结,用英文撰写了《纯碱制造》一书,1933年由美国化学会在纽约出版。此书一经问世,立即受到世界化工界的广泛关注,美国《化学文摘》对此书全文登载并向全世界传播。侯德榜在书中将苏尔维制碱方法完整、系统、全面地介绍给世人,博得了世界学术界、工业界的尊敬,奠定了他作为世界著名化学家、世界制碱权威的崇高地位,也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兼善天下的传统美德。


    抗日战争期间,“永久黄”西迁入川。在建设碱厂的过程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三大困难:一是四川当地井盐的价格昂贵,比塘沽海盐贵几十倍;二是苏尔维法制碱原盐利用率太低,仅为70%-75%,成本压力巨大;三是大量生产废液处理的难题。当时世界上又出现了一个纯碱生产的新工艺——“察安法”,它的最大优点是原盐利用率高达90%-95%,而且不产生废液。但这个方法仅在德国有小规模间断生产。为了解决当时生产的诸多难题,范旭东以常人所没有的胆量,决定放弃苏尔维法,采用“察安法”。他掷地有声地讲道:“因此抱定宗旨,情肯不做,做就做好,做就做成。对于工程设计,一定不惜再付代价,力求上进。”1938年,范旭东委派侯德榜到德国学习考察和设备采购,没想到德日两国早已暗中联盟,百般刁难,虚以应付,甚至提出丧权辱国的条件。侯德榜终止谈判,愤然回国,下决心自主研究新法制碱。


    在当时的战争状态下,材料和仪器极度紧缺,范旭东决定将实验室迁到香港,侯德榜在纽约进行遥控指挥。侯德榜对试验要求十分严格,整个试验设定十几个条件,每个条件重复做30次,循环试验500次,分析了2000多个样品,研究人员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在将近一年夜以继日的反复、扎实试验下,试验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侯德榜的试验不仅发现了“察安法”的缺陷,修改了所谓的“定论”,而且还进行了不少重大的改进,通过侯德榜的自主研发,一个新的制碱方法悄然形成。为了表彰侯德榜新法制碱的功绩,1941年3月15日,在侯德榜不在场的情况下,范旭东亲自提议将新法命名为“侯氏碱法”。


    1943年秋天,范旭东和侯德榜在永利川厂进行了新法制碱连续性半工业化的试验,结果不足百天试验成功,证明了“侯氏碱法”的优越性。这一方法合理利用氨碱两厂的废料,既提高了原盐的利用率,降低了成本,又免除了排放废液的难题。它的设备比苏尔维法减少1/3,纯碱成本降低40%,一套工艺流程生产两种产品,投资和成本均大幅度降低。在全民抗战的极端困难时期,“侯氏碱法”的成功,不仅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的精神,而且还开创了制碱技术的新纪元,在世界制碱史上树立起了又一座丰碑!


    从1914年兴办久大精盐厂开始,到1926年生产出合格的优质纯碱,以至后来事业的鼎盛发展,一些不良情绪开始在公司蔓延。工作懈怠、铺张浪费、贪图安逸、索求待遇、争名夺利等问题时有发生。面对这些问题,范旭东和领导团队意识到,要实现发展中国实业、服务社会这一最终目的,要走的路还很长,面临的困难还很多,必须要凝聚团体的力量,抱有共同的信念,朝着共同的目标为之奋斗。


    1934年3月,范旭东亲自在内部期刊《海王》上发表了《为征集团体信条请同仁发言》的文章。他写道:“凡欲做番事业,必定要有一个组织健全的团体,因为团体行动的力量是很大的……要统一团体意志,必要有团体信条。”他殷切地期望:“希望本篇发表之后,凡属本团体同仁,无论职员、工友都认真地看一遍,并请详加考虑,把各人所感到的,一条一条地写出来。”为了搞好信条征集工作,公司还成立了“征集信条联合委员会”。


    范旭东的建议和文章得到了广大员工的积极响应,大家踊跃投稿,在此基础上,范旭东亲自提炼制定了“永久黄”团体的“四大信条”:
(一)我们在原则上绝对地相信科学
(二)我们在事业上积极地发展实业
(三)我们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团体
(四)我们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


    1943年9月,面对抗日战争即将结束的形势,范旭东致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化工建设,直接关系国防农工,国人属望之深,殆无其比。”“窃维战后工业建设,经纬万端,为争取时机,必当及早准备。”在信中,范旭东提出了具体的“十厂计划”。1945年10月4日,一次急性黄疸病无情地夺去了年仅62岁的范旭东先生的生命。伟人的不幸去世,给永利公司、给世人、给中国民族化学工业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当时,正在重庆谈判的毛泽东主席得知范旭东先生的噩耗后,亲笔为范旭东先生书写了“工业先导,功在中华”的挽联。


    据说,1949年8月5日,毛泽东主席邀请侯德榜先生到中南海促膝长谈。侯德榜给毛泽东主席详细汇报了范旭东先生的“十厂计划”,毛泽东对“十厂计划”表示高度赞赏。毛泽东在会见结束时对侯德榜亲切地说:“革命是我们的事业,工业建设要看你们的了!希望共同努力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从1914年久大精盐公司的成立,到1949年1月17日塘沽的解放,“永久黄”3个团体整整奋斗了35年。它的每一步发展都充满了奋斗的艰辛,同技术、装备和管理的探索,同政府官僚的博弈,同英商卜内门公司的竞争,“七七事变”后率众入川,艰难西迁……“永久黄”的横空出世、“永久黄”的顽强发展,不仅预示着中国制碱工业的起步,拉开了中国民族化学工业艰难发展的大幕,而且也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竖起一座永久的丰碑!它的意义,正如范旭东先生1928年在永利碱公司第五届股东会议上所讲:永利的事是应当做的,现在的国家,如果自己不能造酸制碱,就算没有办化学工业的资格;没有这个资格,就算不成其为国家。我们常说创办制碱工业,将近非有“超人的精神”是不能成功的。


    这种“超人的精神”就是“永久黄”四大信条的精神实质,就是牺牲个人、发展产业、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用一个词概括就是“产业报国”,连同毛泽东给陈振夏的题词“埋头苦干”,民主革命时期的前辈们致力于发展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初心就是“报国为党”,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伟大崇高的民族解放、民族振兴事业!
 

(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为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四个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的成立打开了伟大民族复兴的希望之门,万众欢腾、百废待兴,一代又一代建设者继承了“报国为党”的初心,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奔赴祖国各地,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擘画现代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的新蓝图,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一个个大油田被成功开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为祖国献石油”——大庆油田大会战诞生了中国工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解放前的旧中国曾长期戴着“贫油落后”的帽子。1914年,中美地质人员对陕北5万平方公里地区作了地质普查,并于当年6月开始勘探,到1916年初共钻探井7口,总进尺6000米,仅见少量油气显示,没有获取到工业油流。根据这个钻探结果,1916年2月美孚石油公司地质师阿世德撰写了《陕西地质调查最后报告》,指出:“这一地区没有一口井的产量有工业价值。”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克维尔德在发表的论文中指出“中国决不会生产大量石油。”新中国石油工业的起步,面临着如何甩掉中国“贫油论”的落后帽子,这是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历史责任,同时也是中国石油实现崛起的标志,为此,中国石油工业的建设者怀着这一梦想奋斗了几代人。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石油工业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石油的勘探和开发,50年代建成了新疆克拉玛依、甘肃玉门、青海冷湖三个石油基地,当时原油产量增加到145.8万吨。但是,这个产量满足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相差甚远。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进口原油已非常困难。即使有的国家卖给我们原油,我们当时的外汇还不到一亿美元,很难拿出钱来去买石油。在缺油的情况下,许多地方汽车改成烧木炭、酒精,就连北京的汽车也背上了煤气包。尤其是军用油品,当时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由于油料短缺,空军和其他一些部队的飞行和执勤都受到严重影响。石油工业规模较小、基础薄弱,石油战线的广大职工肩负着巨大的压力,如何把石油工业搞上去是广大石油职工共同的任务和目标,更是党中央、毛主席对石油工业的期盼,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


    1960-1978年,这是令无数石油人终生难忘的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期间,中国石油工业掀起了新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找油大会战,在“我为祖国献石油”的高歌中,千千万万石油人投身祖国石油工业建设。这时期,是我国石油工业发展速度最快的阶段,它的序幕就是大庆会战。1960年3月,根据中央批示,一场关系我国石油工业命运的大规模石油会战在大庆揭开了序幕。中央军委抽调3万多名复转官兵参加会战。全国有5000多家工厂企业为大庆生产机电产品和设备,200个科研设计单位在技术上支援会战,石油系统37个厂矿院校的精兵强将和大批物资陆续集中大庆。1963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648万吨。同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第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庄严宣布,中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1965年我国原油产量突破千万吨;1976年,大庆油田年产量突破5000万吨;1978年我国原油产量突破亿吨,使我国跃居世界产油大国的行列。在1965-1978年的13年间,我国原油年产量以每年递增18.6%的速度增长,原油加工能力增长5倍多,保证了国家需要,缓和了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


    大庆油田的开发,不仅为中国经济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资基础,而且为中国人民战胜困难,奋发图强建设祖国提供了思想激励,留下了一份丰厚的精神财富。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工人、科学技术人员和干部,在油田开发最艰苦时期,吃大苦,耐大劳,公而忘私,奋勇拚搏,表现了60年代中国工人阶级的时代面貌,也创造了世界石油开发史上的奇迹。他们“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牺牲精神,他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奋斗决心,感动和教育了几代人。大庆人创造的“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黑夜和白天干工作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干工作一个样,领导不在场和领导在场干工作一个样,没人检查和有人检查干工作一个样”等“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工作作风,以及“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体现出中国工人阶级由衷的使命感,体现出了大庆人忠于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尚情操。


    “严细实快”——“学吉化”带给全行业的宝贵财富。在改革开放时期,大中型企业仍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搞好国有企业改革意义重大。作为共和国化学工业长子的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在长期生产经营和管理实践中,形成了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内涵相一致的爱厂如家的“麻袋毛精神”、求实创新的“矛盾乐精神”、为国分忧的“背山精神”和合力攻坚的“登天精神”等四种精神,同时形成了“严、细、实、快”的工作作风。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原化工部统一部署在全国化工系统深入开展学“吉化”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吉化精神和吉化经验,在全行业宣传推广“严、细、实、快”的工作作风,提高社会主义企业的管理水平,为国家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严”是整个吉化作风的核心内容。吉化人将“严”字贯彻到生产的各个环节。实践中,吉化领导干部形成了“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作风。“贾贪黑”、“郭起早”是当年吉化人送给公司两位老领导的绰号。“贾贪黑”是原公司经理贾庆礼,他每天都在各单位现场转个不停,及时解决各种问题,大到产供销运,小到清洁卫生、食堂管理,发现问题就严格处理,点水不漏。“郭起早”是原党委书记郭崇隆,他根本就没有什么上班下班的概念,早晨一起来就立即到现场去查看和了解情况。


    “细”主要体现在基础工作的管理上,要求生产达到“一平、二净、三见、四无”:地面平整,门窗玻璃净、墙壁地面净,沟见底、轴见光、设备见本色,无垃圾、无杂草、无废料、无闲散设备。1980年,化肥厂压缩车间青年包机岗位首创操作记录仿宋化,迅速在全厂和公司推广。一张记录纸,仿宋化一坚持就是30年,形成了吉林石化特有的基础管理工作标准。


    吉化人求“实”,要求工作中要尽职尽责、求真务实,要说实话、做实事、讲实绩、求实效。1960年,吉化面临煤炭、原料、电力供应不足,生产陷入困境。吉化人以客观求实的态度,顶住种种压力,没有不顾企业实际盲目地跃进,而是合理安排,使企业闯过了难关。


    “快”是吉化人在生产实践中养成的一种雷厉风行、闻风而动的作风,彰显了吉化人安全生产的责任感,改变面貌的紧迫感,提高效益的荣誉感,办好企业的使命感。吉化创业初期,建设条件十分艰苦。众多建设者,披星戴月,风餐露宿,争时间、抢速度,忘我工作,只用了三年时间,就在一片荒原上建设起我国第一个大型化工基地。


    “大庆精神”、“吉化精神”和“严细实快”作风都是对民主革命时期石油和化学工业开拓者、奠基者“报国为党”初心的继承和升华,都是我们在新时代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特别是在当前行业爬坡过坎、滚石上山、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对美国挑起贸易战、对我国极限施压造成的更加严峻的外部环境,以及国内不断加大的经济运行下行压力、空前的安全环保压力,我们只有坚守初心,才能获得一往无前的勇气,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最终达到我们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强国跨越是时代召唤的历史使命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几代石油和化工人担当实干、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形成了油气勘探开发、石油炼制、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国防化工、化工新材料和化工机械等几十个行业,4万多种产品,门类齐全,品种配套,基本可以满足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需要的强大工业体系,取得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大国的伟大成就,这是一个令世界瞩目的沧桑巨变,也是一个令全体中国人扬眉吐气的历史丰碑,更是一个令人不忘初心,继续奋斗的崭新起点。站在新时代的崭新起点上,如何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为建设四个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更大贡献,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全新挑战。在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三五”规划中,我们提出了由石油和化工大国向强国跨越这一符合时代潮流的宏伟目标。这是一次雄心勃勃的攀登之旅,是一次万众一心的超越之旅,也是一次开创未来的寻梦之旅,更是一场时代赋予全行业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一是由石油和化学工业大国向强国跨越是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行业发展方向的必然选择。建国之初,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一穷二白,基础十分薄弱,化学工业总产值仅为1.77亿元,在十分落后的情况下,我们优先发展了满足国民经济急需的基础石油和化工产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大国。但我国大部分石油和化工产品属于大宗原材料和基础产品,离终端消费市场比较远,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等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却依赖进口,总体处在全球石油和化学工业产业链低端,化工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很不充分,产业结构十分不合理、不平衡,而且发展速度较慢,成为制约向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强国跨越的重大挑战。另一方面,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和化工市场,占全球市场比例接近40%,有着巨大的生产和消费空间,未来增长潜力和增长空间很大。随着我国加快推动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5G商用等重要举措的实施,以及消费环境的改善,国内消费市场和重大项目投资将进一步启动,石化产品市场需求将保持增长。可以确定的是,在消费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双重推动下,实现由石油和化工大国向强国跨越将成为新时代行业发展方向的必然选择。

二是由石油和化学工业大国向强国跨越是新的历史方位下行业生产力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战略机遇期具有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绿色发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等五大新的内涵。
这五大新内涵也突出体现在我们石油和化工行业:
一是出清低端产业的落后产能,就为发展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了空间和条件;
二是持续增大科技创新投入,能够培育壮大行业发展的新动能;
三是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合作,不但能够进一步扩大国际石化产品市场,也会推动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全球石化产业链;
四是加快绿色发展,有利于发挥化工从分子结构上改变物质的专长和优势,发展壮大绿色环保产业;
五是参与国际石油和化工领域活动,可以树立我国石化行业形象,为开展高层次、高质量国际合作打开了新空间。

三是由石油和化学工业大国向强国跨越是解决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历史性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符合当前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的实际,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问题十分突出,不能满足全社会对行业发展高端化、绿色化等更高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平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充分;创新资源配置不平衡,行业创新体系建设不充分;绿色发展不平衡,环境保护治理不充分; 国际产能布局不平衡,创新型跨国企业发展不充分等四个方面,这也阻碍了我们用美好化学服务提升人们生活的“初心”,亟待我们全行业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在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在提高发展质量上下功夫,在提升国际竞争力上下功夫,努力走出一条行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当代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我们具备过去难以想象的良好发展条件,但也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石油化工行业70年的辉煌成就,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切实增强了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性、自觉性。在新时代的发展道路上,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奔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三、领袖嘱托是行业发展的动力风帆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习近平总书记深邃思考、躬身实践、不懈探索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翻开行业发展的历史,无论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是在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都离不开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行业发展的殷切关怀和正确指导。近三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调研考察了我们行业中的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盐湖综合利用情况、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神华宁煤煤制油项目、湖北兴发集团长江经济带搬迁改造情况以及烟台万华创新发展情况。


    在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视察时总书记指出:循环利用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全国都应该走这样的路。青海要把这件事情办好,发挥示范作用。盐湖是青海最重要的资源。要制定正确的资源战略,加强顶层设计,搞好开发利用。要有全国一盘棋思想,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搞好开发利用。


    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考察调研正在建设的400万吨煤制油项目时,总书记发表即兴讲话。他说:“我的心情也很激动,看到了社会主义的大厦在一砖一瓦地建起来。在场的工人兄弟姐妹们,我对你们充满了敬意。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就是靠着我们工人阶级的拼搏精神,埋头苦干、真抓实干,我们才能够实现一个又一个的伟大目标,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丰硕成果”。“中华民族的事业不能停顿、要接续前行。中华民族积蓄的能量太久了,要爆发出来去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


    在对神华宁煤煤制油示范项目建成投产作出的重要指示中,总书记指出,这一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对我国增强能源自主保障能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对能源安全高效清洁低碳发展方式的有益探索,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成果。这充分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习近平希望同志们再接再厉、精益求精,保证项目安全、稳定、清洁运行,不断扩大我国在煤炭加工转化领域的技术和产业优势,加快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湖北兴发集团总书记对企业员工说,我强调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是说不要大的发展,而是首先立个规矩,把长江生态修复放在首位,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能搞破坏性开发。通过立规矩,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在坚持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发展适合的产业,实现科学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


    在山东烟台万华化学考察时,总书记得知企业走出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直至自主创造的道路,技术创新能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行业领军者,总书记十分高兴地说,“回顾你们这个历程,一路走得很好,虽然是一个艰辛创业之路,但是很成功。之所以取得成功,我的一个体会就是走了自主创新之路。没有不可能的事情,就要有这么一股劲儿,正像屈原讲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谁说国企搞不好?要搞好就一定要改革,抱残守缺不行,改革能成功,就能变成现代企业。希望大家再接再厉,一鼓作气,一气呵成,一以贯之,朝着你们既定的目标奋勇直前”。


    习总书记对石化企业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直指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既肯定了我们在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安全环保和改革开放方面的成就,也提出了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推进结构优化、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深化改革的殷切期望。我们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和破浪前行的强劲风帆,不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己,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积极主动作为,敢于直面风险挑战,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优生态、增效益各项工作,推动经济社会进步和行业可持续发展新成绩。联合会系统各级党组织要始终秉承行业发展“初心”,勇于担当起向石油和化学工业强国跨越的伟大“使命”,认真贯彻落实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要坚持产业报国的赤子之心,全面推进产业结构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跃进。万华化学大力发展的化工新材料,神华宁煤发展的现代煤化工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都站在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也都是总书记时刻关心挂怀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强国,比如日本、德国,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等高端产业在本国石化行业中占最大比例。我国石化产业之所以大而不强,根本原因就在于,在石油和化学工业产业结构的五个层次中,我国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和化学矿产开采业,基础石油和化工原材料加工业,一般化工加工制造业这三大基础性行业,占比高达90%以上,而高端化工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两个层次产品占比还不到10%,供给质量不高,供给效率不强。当今世界,对产业价值链高端的争夺越来越激励,谁抢先一步、高人一招,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果说前辈们的产业报国主要体现在解决石油和化学工业的“有无”问题上,实现了由一穷二白向“大国”的跨越,那么今天的产业报国则主要体现在解决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强弱”问题上,加快推动由“大国”向“强国”实现新跨越。联合会系统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都要认真学习范旭东、侯德榜、陈振夏、王进喜等先进人物的爱国精神,忠于为事业、忠于国家、忠于党,以振兴民族石油和化学工业为己任,不计个人得失,创新求实、埋头苦干,在建设石油和化学工业强国伟大新征程中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


二是要坚持合力攻坚的“登天精神”,突破一批“卡脖子”的核心关键技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我们熟知的万华MDI艰难坎坷的创新之路证明了这个道理。正因为如此,侯德榜先生横下一条心,不畏困难,力争上游,经过无数次失败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为国争了光,为民族争了气。在当前全球石化产业竞争加剧的情况下,我们要遵循“市场有需求、研究有基础、突破有可能”的原则,瞄准世界先进水平,以企业为主体组织科研院所开展协同攻关,创建一批充满活力、各具特色、技术领先的创新平台,突破一批“卡脖子”的核心关键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际垄断,抢占竞争的制高点,使行业在掌握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安全、自主、可控,初步扭转科技创新以跟踪为主、关键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努力为实现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做出我们行业的积极贡献。


三是要坚持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构建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式。当前,化工行业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多发的势头尚未根本遏制,这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与我国作为世界石化产业大国的地位,是完全不相符的。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江经济带考察调研时反复强调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不搞大开发,不搞大破坏”的生态理念。联合会系统的每一位党员、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单位都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绿色可持续发展要求贯彻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加强政策宣传和自律引导,打好污染治理攻坚战和安全生产攻坚战两场硬仗、大仗,推动全行业下大气力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环保事故多发频发的势头,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积极贡献。


四是要坚持“三老四严”,加快培养 “严细实快”的工作作风。空话大话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只有埋头苦干、真抓实干,中国的革命事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事业才会一步一个台阶取得成功。全系统党员干部都要对每项工作进行对照反思和讨论,对照党员标准要求,对照“三老四严”的要求,对照岗位职责要求,对照职业道德要求,对照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要求,查问题、找差距,拉条挂帐,制定行动计划,分层次,分阶段,分轻重缓急,逐一按要求完成。要进一步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吉化精神,“查病灶”、“找病根”、“开药方”,去“虚火”、做“实功”、求真效,工作生活是否严以律己、严格要求,政策引导、会员服务是否细致到位,编制规划、提出建议是否经过实地调研,运行监测和反映企业诉求是否及时准确。以严明实,以实促严,着力形成勤于学习、严谨细致、务实担当、勤勉高效、严格自律的“严细实快”好作风,使联合会系统党的建设和自身建设上一个大台阶。


五是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高质量、高标准开展好主题教育活动。习总书记对几个化工企业的视察,都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这几个企业分别属于不同的行业,面对的问题和挑战不同,企业发展的阶段和发展方向不同,突出了考察调研的问题导向。检视问题是主题教育活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关键要看问题检视的到不到位、准不准、整改了没有、解决了没有、起到实际效果了没有,要高度警惕检视问题时雷声大雨点小,借故业务工作忙降低查摆、整改标准,降低主题教育标准,特别要防止"鸵鸟"心态,对问题刻意回避、遮遮掩掩,不想找、不愿查、害怕改:有的大而化之、隔靴搔痒、轻描淡写,兜圈子、绕弯子,以小问题遮掩大问题;有的搞形式、走过场,得过且过,以上级指出的问题代替自身查找的问题、以共性问题代替个人问题、以他人问题代替自身问题。所有这些要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引以为戒、坚决杜绝,做到深查细查、真改实改,高质量、高标准、严要求地完成主题教育活动,向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同志们,我们石油和化工行业是一个有着优良传统和作风的行业,是一个为国家为民族作出过重大贡献的行业,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奉献一生的行业。主题教育使我们重温了跌宕起伏的行业发展史,回顾了先进人物“报国为党”的高尚初心与情怀,思想上又洗了一次澡,精神上又补了一次钙。我们更加认识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相信在国资委党委和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的领导指导下,联合会系统各级党组织一定会牢记总书记对行业发展的殷殷嘱托,党的建设一定会开创一个全新的局面,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强国新征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